成為頂尖學生的「秘密武器」
你有好奇過嗎?為什麼有些學生在學習、讀書和學校表現上似乎總是得心應手?他們學習效率奇高、進步迅速且持續表現的出色。雖然智力、努力和成長型思維都有助於成功,但是否還有其他因素讓這些學生脫穎而出呢?
我們能很自信地說:「有!」
詳細點來說,他們精通一系列的策略,這些策略涉及有意識的創造內心的自我對話,將新知識與已知內容連結起來。這項技能在刻意練習下,稱為「元認知」(metacognition)。許多人將後設認知簡單定義為「對思考方式的思考」,但實際上,它複雜得多。它是一種隱形的力量,幫助你「品管」你的思維,調整學習方法,並確保你使用最佳策略來達成目標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將分享一些我最愛的策略,這些策略都有認知心理學原則的實證背書。
善用時間(必要時可跳課)
學校的首要目標是最大化學習效果。達成這個目標後,好的成績自然會跟隨而來。然而,如果你的目標只是為了及格或拿高分,而之後將所學的知識忘得一乾二淨,那麼你便錯失了教育的真諦。
如果你的學校對出席率沒有硬性規定,並不會影響期末成績,我強烈建議偶爾翹課。這聽起來瘋狂是嗎?但實際上,上課是學習方法中最沒效率的方式之一。為什麼?首先,你無法掌控教授講課的節奏。其次,記筆記並不等同於學會內容—你之後還需要額外花時間將知識內化。
那如果不去上課,你要怎麼學習呢?
先找到或結交一位筆記做得很好的朋友,或者更好的是,利用教授提供的課程錄影或講義。雖然許多人說上課和手寫筆記有助於學習,但這只是部分的真相。真正的魔法是發生在你主動與新資訊互動並將其整合到既有知識中。
話說回來,如果學校硬性要求必須出席,就不要輕易翹課。但如果你的成績不會因為缺課而受影響,繼續往下讀並試試這些策略吧!
拋棄速讀(和其他低效的策略)
記下知識的第一步是將其存入記憶中。許多學生依賴低效的學習策略,例如畫重點、重讀、重看錄影或速讀。可惜的是,這些方式都屬於被動學習,對於內容的記憶幾乎沒有幫助。
有效學習意味著放慢速度,拆解概念,將新資訊與已知內容連結。這種刻意的反思過程能夠強化你的記憶和理解。
這在實際操作中會是什麼樣子呢?
在閱讀時,進行與自己的內心對話,問自己:
這是關鍵概念嗎?
我需要記住這個嗎?
這與我已知的內容有什麼關聯?
這裡有矛盾點或支持的觀點嗎?
我該如何向他人解釋這個概念?
我如何用一句話總結這些?
就像你看到的,這種反思方式需要花更多時間、精力,剛開始的時候,確實會加重負擔。但相信我,隨著練習,這個過程會變得越來越輕鬆。
克服遺忘曲線(運用提取練習與間隔學習)
根據 Ebbinghaus 經典遺忘曲線的研究(Murre & Dros, 2015),人類是出了名的健忘,唯一能記住學過東西的方法就是提取練習。這個過程類似於鍛鍊肌肉—用越多,越強壯。
我推薦用單字卡來進行提取練習。早期沒有單字卡 App 的時候,我會在背包裡放一疊實體單字卡。現在,像 Quizlet、Anki 或 Brainscape 這類 App 能讓你輕鬆製作單字卡,隨時測驗自己,甚至可以和朋友一起用來學習。
另一個我喜歡的策略是間隔學習,而非考前臨時抱佛腳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只要在考試前幾天花大量時間學習,就能記住內容。雖然臨時抱佛腳可能幫助你暫時通過考試,但通常幾個小時後就會忘光光。相比之下,間隔學習是在一段時間內分次學習,效果可比臨時抱佛腳好多了。
如果你真的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學生,多專注於理解你所學到的一切,然後定期進行提取練習。使用單字卡或測驗工具,並進行間隔學習以達到最好的效果。這些策略對我非常有效,希望它們也能對你有所幫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