犯錯魔法:從「糟糕」到「啊哈!」

有時候,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,正是來自於我們犯下的錯誤。

那年我 26 歲,剛拿到博士學位,成為了一個大型學區問責、研究與評估部門最年輕的高級研究分析師。剛開始,我花大部分時間在工作任務上,並沒有花多少心思去建立同事間的關係。這在學術界裡是行得通的,但在現實職場中是個巨大的錯誤,我用慘痛的教訓學到了這一點。

幾個月後,我的主管把我叫到一旁,因為有幾位同事抱怨說我的電子郵件語氣惡劣、不禮貌,且每次我提出請求時,他們都感覺自己被利用了,這讓我震驚不已。於是,接下來的半年多,我的所有郵件往來都受到監控,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,才找到如何在清晰、禮貌和專業之間取得平衡。

不同文化和領域對於禮貌和正式感的期待有所不同,也因此會影響我們的語氣選擇。回顧過去,我確實非常擅長清晰表達(誒嘿,這反而成了我的錯誤),但對於文化和行業特定規範卻一無所知。這雖然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教訓,但卻是必要的。

要承認自己的錯誤,難嗎?當然了!

我敢說,我並不是唯一一個不願意承認錯誤的人。我之所以不願意承認,是因為我不想被認為無能。因為社會讓我們陷入冒牌者綜合症,推動我們向著固化的心態發展,讓許多人承受著刻板印象的壓力

但是錯誤不應該這樣被看待。因為如果我們害怕反思和表達自己犯的錯誤,那就等於放棄了加速進步的機會,也無法從完美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。

事實上,學會退一步,分析我們的錯誤,並利用這些新發現來推動自己的成長,這可能是達到成功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

對於那些正在高中階段、準備大學申請或是已經進入大學的學生,這裡有一些有研究支持的策略,可以幫助你擁抱這些挑戰,並開始將它們視為智力、情感和社會成長的機會。學習是混亂的,一旦你意識到失敗是這個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而且它並不定義我們,那麼這個過程可能會變得令人「超乎預期的滿足」。

1.用成長型思維面對挑戰

我們如何應對挑戰,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模式。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研究表明,成功並非取決於能力,而是取決於我們面對情境時的信念和目標。根據 Dweck 的說法,成長型思維是指相信「你越是挑戰自己,你的能力就會越增長」這會創造出強大的韌性,最終提升長期表現。換句話說,錯誤是成功的寶貴工具。下次當你覺得自己快要崩潰時,深吸一口氣,告訴自己:「這是過程的一部分,我只是還沒掌握好而已。」

2.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反饋 — 無論好壞

有效的學習需要持續監控自己的表現。雖然我們可以使用自我反思來作為反饋的策略,但我們往往有偏見,因為我們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。最好的辦法是平等對待那些反映有效與無效的反饋。錯誤是反饋的一部分,而不是最終的判決。跳出自己,用客觀的方式分析你的錯誤,找出下一次如何改進。

3.重拾自己的價值觀

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。感到失望、悲傷、挫折或其他情緒都很正常,這些感受都是有幫助的。然後,不要急著去評判自己,試著思考你真正重視什麼。深入挖掘,找出對你來說重要的事,並重新詮釋這個情況。比如說,你嘗試了一個新項目但沒有成功。與其視其為失敗,不如看作是你重視冒險精神和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一種體現。

最重要的是:失敗並不意味著你完蛋了,或者事情永遠不會再變好。它可能只是意味著事情變得不同了。這是一個讓你發現自己是誰、想追求什麼的重要過程。

Previous
Previous

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份優秀的申請大學名單

Next
Next

數位化 SAT 考試新變革